中国萧军研究会“情满唐山 沐风而行”助残接力成果展顺利举办
来源:本站 2025-08-29 16:52
分享

近日,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“情满唐山 沐风而行”助残接力行动成果展活动在唐山举行。

此次活动由中国萧军研究会、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,以助残关爱为载体,以精神传承为纽带,旨在传承抗战时期“守望相助、共克时艰”的精神内核,将新时代民生温度与抗战历史记忆深度交融,给这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城市注入了温暖力量。

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、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张平,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副主任丰玉波,唐山市委副书记张旭,唐山市政协副主席、民盟唐山市委主委、市文联主席袁宁,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、理事长刘连奎,丰润区委书记徐民,丰润区委副书记缐立峰,丰润区残联理事长苗骐,丰润区教育局局长门成毅,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王福全、书记梁海春、副秘书长兼有声文艺委员会执行主任沈哲,被誉为“知心姐姐”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卢勤等一同参与该活动。

启动仪式 以爱心接力延续抗战担当

启动仪式现场,处处彰显“传承”与“担当”的主题。作为抗战时期著名作家萧军的精神传承者,中国萧军研究会播放了该会摄制的《关爱孤独症儿童启航行动》宣传片。镜头中孤独症儿童的纯真面庞和社会各界的真诚帮扶,与穿插其间的抗战时期军民互助历史片段交织呼应——无论是战火中的“救死扶伤”,还是和平年代的“助残扶弱”,“为他人谋福祉”的精神始终一脉相承。

图片1.png

活动现场

随后,张旭表示:“80年前,唐山人民与全国同胞一道,在抗战烽火中坚守家园、互助前行;今天,我们以‘情满唐山 沐风而行’行动为抓手,把抗战精神中‘不抛弃、不放弃’的信念,转化为关注残疾人需求、改善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。这份接力,既是对历史的致敬,又是对未来的承诺。”

图片2.png

捐赠仪式现场

仪式现场,王福全代表中国萧军研究会向刘连奎捐赠了包含生活、学习用品在内的1627件爱心物资。物资清单上“互助”“关怀”的标注,如同抗战时期支援前线的“拥军物资清单”,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温暖。唐山市残联向中国萧军研究会颁发了“爱心单位”牌匾。

丰玉波表示:“萧军在抗战时期以笔为枪,书写民族大义;今天,我们以‘助残接力’为纽带,践行社会责任。文化工作者的担当,始终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,与人民期盼同向而行。”

张平从历史维度阐述:“抗战胜利是无数人‘接力战斗’的结果,从战士到民众,从前线到后方,每个人都是‘接力者’;今天的助残行动,同样需要社会各界‘接力奉献’,这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民生领域的鲜活实践。”

节目演出 以艺术语言讲述精神传承

启动仪式后,一场融合“红色记忆”与“助残温情”的节目演出拉开帷幕,10个精心编排的节目,以艺术为桥,串联起抗战精神与当代关爱。

蒙古族舞蹈《白马》用灵动的舞姿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豪迈,也传递出“民族团结共抗外侮”的精神;朗诵《爱是什么?》中,朗诵者将“抗战时期的战友之爱、家国之爱”与“当下的助残之爱、邻里之爱”娓娓道来;歌曲《有我》以青年视角唱响担当,既是新时代青年对助残事业的承诺,也呼应着80年前“青年参军报国”的热血誓言;舞蹈《举手吧!星星》由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演绎,孩子们用稚嫩的动作诠释对“星光”的向往……

最后播放的VCR视频短片从抗战老照片、老战士口述历史,切换到此次助残行动中残疾人的笑脸、志愿者的身影,结尾一句“精神不朽,接力不止”,成为整场演出的灵魂注脚。

图片3.png

活动现场

张平提到,抗战精神的核心是“不向困难低头、为弱者撑起希望”,如今面对孤独症儿童等特殊群体,更需要以这份精神凝聚社会力量。

他提及张海迪、史铁生等残疾作家以文字抗争命运的事迹,鼓励残疾青少年“在精神的天空中自由翱翔”,并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助残行列,让抗战时期的“互助精神”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。

演出结束后,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北京、丰润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展区。展区内,北京青少年绘制的《抗战小英雄与孤独症小伙伴》,丰润青少年写下的《给抗战先辈的信:我们会接过关爱接力棒》格外引人注目,展现了青少年对“传承”的理解。

图片4.png

活动现场

“情满唐山 沐风而行”助残接力行动成果展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活动既是一次助残成果的集中展示,又是一场抗战精神的新时代实践。唐山以“助残”为切入点,让抗战精神从历史记忆走向现实行动,让“互助、担当、坚守”的精神内核成为推动民生改善、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。(通讯员沈哲、蔡诗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