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有人回答,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,是一场温柔的坚持,是一场温暖的传递。
也有人认为,教育是知识的传播,是技能的传授,是心灵的碰撞。
在黄石市阳新县第三中学的理念里,教育是“尊重差异,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”,是注重引导,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,也是与时俱进,不断寻找、变革适合当下的教育模式。

组织学生开展清明祭扫活动
初秋的阳光下,漫步在阳新三中校园,亭台楼阁、苍松修竹、假山流水、孔孟之言、励志标语等充满自然、人文情怀的美景触目皆是。然而,比这些物理环境更为深邃的,是弥漫在校园每个角落的孝道文化氛围。
阳新三中党总支书记肖龙飞介绍,该校作为县直属学校,一直以来存在两大难题:优质生源少且差异大,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,家庭德育引导不足;传统课堂与德育脱节,教师依赖纯“讲授式”教学,学生参与度低。
为突破这一瓶颈,2024年,该校研究后决定将“216孝道教育”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,为学生学习注入内在动力,筑牢教育根基。
“我们从读、看、讲、做、拓5个方面来推行孝道教育。”阳新三中教科室主任黄什秀介绍,“读”是全员每日齐读20分钟《幸福生活,快乐学习》,再诵读《论语》《孝经》经典章节,要求人人过关,确保传统文化入脑入心。
“看”是分阶段组织观看胡斌、牛文荣等孝亲典型事迹视频,看完后要求学生撰写给父母的一句话,并由家长反馈孩子是否主动分享感悟,形成“观看—反思—家校互动”闭环。
“讲”是每天晚读前,3名学生结合自身经历,轮流分享“孝亲小事”,教师点评时与学习关联起来:孝亲不仅是做家务,还是用认真学习让父母放心,将孝育与学习目标绑定。
“做”是推行打卡孝亲作业,作业内容因人而异,有给父母洗脚、做饭,帮务农父母晒粮食、给开店父母看店、给打工父母每周打视频电话,还允许学生自主申报家庭特色孝亲任务,如教祖辈用智能手机等。
“拓”是将孝亲情怀延伸至家国责任,结合红色教育深化“孝国”认知。该校通过开展清明祭扫、聆听革命先烈事迹、朗诵《致先烈的一封信》、集体宣誓等活动,让学生理解“孝”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,还是对国家的担当,实现从“孝家”到“孝国”的认知升华。

组织学生接受革命历史洗礼
阳新三中推行孝道教育至今,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,效果怎么样?该校老师汪益芳是去年七年级新生的一名班主任,开学伊始,汪老师就按照学校的要求,在班级里大力推行“216孝道教育”,通过晨读、班会、家校互动等方式,让学生知孝义,明孝理,践孝行。
汪老师班上有一名男生,性格比较冲动,一次不小心打坏了同学眼镜,听说要通知妈妈,立刻号啕大哭:“不能告诉妈妈,不能告诉妈妈。”原来,他想到老师讲过的孝道故事,知道父母养孩子很辛苦,认为“孝顺就是不做让妈妈操心的事”。
今年9月,阳新三中的家长调查数据也显示,92%的家长反馈“孩子主动沟通频率提升”,88%的家长表示“孩子自觉承担家务”,95%的学生“216孝道教育”学分达标,合格率达到100%,较改革前实现了大幅提升。(柯云峰)